2013年9月15日 星期日

《第七天》

        在維也納返港的途中,我一口氣完成余華的新作 - 《第七天》。看這本書,使我哭了幾遍,弄待那個坐在附近的婦人常常以一個好奇的目光看著我。

        看過它的書序,都知道其評價是毀譽參半,有人讚好,有人批評,說余華今次的舉法太過平淡,並失去了《兄弟》的那種精彩與誇張,從而使人感到失望。其實,作者改改他的風格,也是平常不過的事,而且,一個風格也不能永遠不變吧﹗

      這本書的內容,我覺得是以恬靜、深沉和虛無感取勝,就是這三種精神貫穿了整個故事,從中把各個角色推至最無奈的「境界」。(這是我個人的愚見)

      其實,看《七》,少不免也會想到那些老老套套的家常道理。大富人家,生前不用勞碌,死後不用張羅,要山有山,要水得水。較窮的人家,不但生時為兩餐,死後也得擔心自己的墓地能保住與否,能否從而進入安息;再窮一點,就要到死無葬身之地。

      死對人來說,是永遠的黑夜;所以,人們生時為了安慰自己,就會不惜一切為自己死後的生活張羅,務求使自己往生時能如生前一樣。我們時常看到那些往生儀式總是讓人發笑,好像書中描述超渡李月珍時,和尚們說加多一點錢便能使李氏的靈魂去美國一樣。

      死,對每個人來說也是平等。如果人真是能改變到死後的生活,我深信,死就不是如人所想般可怕了。

     書中通篇以社會問題連繫,社會制度的不公,締造各樣無稽與醜惡事叢生,更無理地出現;為到錢,人們賣身賣腎,為了掩飾某些醜事,如一孩政策、重男輕女 的問題等等,剛出生的嬰兒被視為「醫療垃圾」,並能使人大條道理地處理掉;揭露真相的,就被人「買起」,因而使之死於有預謀的意外。這就是我們的國家,我 們國家的實況。

      老套的想法說完了,我真的很想說:這本書真的好好看。它沒有大上大落的情節,但卻從每段文字中滲透出角色之間的無奈,而且更能讓人感受到當下環境的寧 靜。好像,楊飛在死後,不論去殯儀館也好,去找父親也好,途中所經的環境也是白霧彌漫、雪花飄揚、聲音模糊,而「死無葬身之地」更是「水在流淌,青草遍地…….」。而最後,我覺得最感動的是:雖然楊飛死後無墳,無法安息,但卻在第七天找到他的爸爸,並明白到自己的最終去向 - 「死無葬身之地」,但這個地方卻不如世人所想一樣可怕,而且是個恬靜的地方。亦即是說,他其實也算是得到心靈上的安息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