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11月18日 星期一

報章一則


有不少人遇上人生困局,尤以經濟困難時,就會說一句某電影的對白:「點解我老豆唔係
李嘉誠﹗」這是一句既可笑並帶怨恨的說話,其實是有根有據的。


好像今天看到明報的A11的一篇報道,裡頭是訪問一位於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得獎者 Joseph Stiglitz 對社會貧富懸殊、經濟問題的見解,例如最低工資議題等。在文中提到:
「他認為,社會不均等除了是市場失效,並與政府角色有關,認為政府應介入修  正市場引發的問題。他指出,美國的不均等屬全球最嚴重,而國內的『機會』亦有所減少,研究發現年輕人的發展機會與『其家長的收入與學歷』有直接關係故政府應在教育政策上提供公平環境。」

上面提到有關的研究指出,年輕人的發展機會與「其家長的收入與學歷」有直接關係,不就是說一個人生於什麼家庭,就決定了他日後的發展,這因為家庭對小孩的成長有著決定性的影響,當中涉及到所付出、投資的金錢、時間、文化上的栽培。

 記得,還在讀書的時候,讀到Bourdieu (Pierre Bourdieu) 的學說 - 社會資本 (social capital)、文化資本 (cultural capital)。子女生於何家,就斷定了他的文化資本有多深厚,從而影響了多方面的資本,如社會資本等。又或者是,每個人的社會地位,就是由文化、社會、經濟資本有幾多,從而建構而成。

比如你生在一個醫生、高官的家,你從小便能接觸到與一般平民孩子所接觸到的東西,例如在一些嗜好、人脈、知識技能等。這也就應驗了,你不是李嘉誠的孩子,或不是上流人士的孩子,因著先天的條件而限制了發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