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9月23日 星期一

奧地利與丹麥之行 - 飲食篇

          經常聽別人說:「去歐洲,唔帶夠3、5、7萬,咁真係要餐餐捱麵包。」
  
   讓人著迷的Goulash soup (熊布倫宮內的餐廳)
         講到「捱麵包」,我就真是要為此澄清澄清。今次的旅程中,不計機票的話,我用了8000元,而且並無餐餐「捱麵包」。說實話,在未去之先,我也非常擔心自的儲備不足,為此,我自備了一些即食麵、即沖麥皮;不過,在差不多14天的行程中,我只吃了大約5-6餐。
  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其實,在飲食方面,我也沒有什秘訣,也是「行到邊食到邊」。



早餐:

在薩爾斯堡 (Salzburg)時,我們會在hostel吃,因為hostel的自助早餐只需3.5 euro (很飽的);而在維也納的westbahnhof時,則吃即沖麥片、即食麵等。不過,在丹麥就恐怖些,我大抵記得hostel的早餐是59 dkk (即82.7港元);所以,在丹麥時所吃的早餐,我們就真的吃麵包與水果(橙/蘋果)。 我記得所吃過最貴的早餐是在維也納機場 (那天清晨6時已在機場,並準備去丹麥)裡吃;那時,由於肚餓作祟,使我胡亂地點自己想吃的東西,於是,我隨意點了2隻蛋、數條腸、2個蕃茄 (當然,人家是有名字的,但我不記得) ,誰知,去排隊結帳時,弄出10.8 euro,那時真是想走也走不到。這是整個行程中最貴的早餐,但也是唯一一次 (1次真的夠了)。


午餐:
IMG_3627
隨便點的餐
          一般來說,我們多在街外吃,每餐也是3.5 euro 至 7、8.5 euro內 (在奧地利時)。其實,真的不用「餐餐食大餐」,在地鐵中,也有一些小型餐廳,吃個(卡邦尼)意粉便ok了。



有天早上,我們去熊布倫宮參觀,之後在該餐廳 吃了一頓豐富的午餐,我隨意點了個餐,但忘記是什麼名字了;另外,我們經常點Goulash soup,不知怎的,總是很喜歡吃它的味道。至於在丹麥,我們也不敢亂花錢,因為太貴了,但在Nyhvan的露天餐廳中點了一個99 dkk的 meat ball , potato,結果飽了一整天。記得在丹麥最後一天,我只剩下20 dkk,由於太肚餓的緣故,使我把最後的20 dkk花掉,在哥本哈根的機場內買個牛角包果腹。
Goulash soup (Hallstatt中一間露天餐廳) 








吃不完的大pizza,總值6 euro






  
 
丹麥的Meat ball + potato 餐(99 dkk),圖中右上方為蘋果汁(25 dkk)




晚餐方面:

至於晚餐呢,就較為參差,相較午餐的話,晚餐可能對部分人來說就遜了一點,但所花的洗費,最貴也沒超過6 euro。吃了什麼?在維也納時,主要吃了上面提及的卡邦尼意粉,另外,去一間叫 Mr. Lee的地方吃西炒飯,2.5 euro 而已。此外,我們當然還吃過維也納的炸豬排,但我忘了該實際的價錢,因為我們在普通的小餐廳點的,大抵好像3-4 euro左右,除此之外,我時常點薯條 (歐洲人的份量是很多的),也只是2 euro。

 
Westbahnhof (站)內Paolo's的卡邦尼意粉

         在Salzburg,我們不是在hostel吃便是外出用膳,最貴的一餐是在 hostel吃的,約 6 euro ,是個大pizza,基本上2個人平分來吃也無問題 (即3 euro 成交)。


BBQ  burger + beer
       有天就吃一個名為BBQ  Burger,再配一枝啤酒,也不過5.5 euro。說起啤酒,在今次的旅程中,我真是無酒不歡,在頭一星期,我時常飲啤酒,好像啤酒餸飯一樣。如果不是發生了不小心酒後服藥事件,我真的會天天飲 (不喝酒就讓人「周身唔聚財」)。

其實,大部分時間也吃得非常簡單。有次,Hostel的廚師病了,我們決定下出買點吃,並回Hostel煮,結果,我花了2.5 euro 買了一個雜菜.......並用水「淥」熟 (好難食),再吃一個麥片。

維也納炸豬排(Wiener Schnitzel)



奧地利品牌的啤酒


圖為燒雞飯 (燒雞:3.9 euro , 飯:2 euro) 






Mr. Lee的西炒飯  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2013年9月19日 星期四

醜人不易做

近日,其中一個朋友圈內,出現了問題:友人A看到友人B在某事件上做法不對,於是鼓起勇氣,並於Whatsapp私下指出其錯誤;結果,友人B認為A不解其苦處,因而生他的氣,那管A致電或Whatsapp他,B也沒有回應,並將有關事件告訴了朋友圈內另一位朋友C。

友人A向我嘆道:「我知道這麼說是要付上代價,更會影響到我們的關係。」

這 位朋友正正做了「醜人」。「醜人」的角色無人想當,就算當,就得要深深吸一口大氣,本著上戰場之心態一樣。當然啦,做醜人就會開罪他人,得失了人,又令到 兩人的關係一度受損,真是哭也無謂。所以,一般來說,人們每當遇到對方不如意或看不順心的事情,也只能藏於胸中,盡量互不開罪對方,或不胡亂妄啟爭端,務 求過著表面太平的日子。說真的,有誰不想做到面面俱圓,既能得到甲方歡喜同時,又能得到乙方的敬重呢?所以呢,對這些人來說,最好的方法就是:對人說人 話,對鬼說鬼話,說些別人喜歡聽的說話。

不過,做朋友,尤其是交深的朋友,更應該有「醜人」的角色。真正的朋友,不是用來討悅你,任何事也沒有道理地站在你的立場,而是有責任去指正你的毛病;如果在你的朋友圈內,一個「醜人」也沒有,我想:你也當得小心,你的朋友到底是交心朋友還是流於表面的朋友了。

2013年9月18日 星期三

外婆的背影

死亡,隨時突襲。真的,我們無法知道下一刻會是怎樣,每天只能以一個「見步行步」的心態,能多活一天就得一天。我不是說自己,而是看著你生命中重要的人,隨時會被死神的鐮刀勾去,真不知教人如何面對未知的情景。

我只想說,近來的我快要變得神經衰弱。

今早,踏出房門,再看看外婆的房間,竟發現她側身而睡,好像沒有什動靜;但在平時,她應該是坐在沙發上或是餐桌旁。恐懼與擔憂隨之湧現,再細心看,她仍有呼吸,輕拍她一下,她醒了,向我微笑,這樣我才放心。

外 婆老了,70多歲,活了差不多一輩子。最近,她的情況糟透,既有腎衰竭(早上個月出現了尿毒症),而且本身的心瓣又有問題,現時,其心瓣收窄得很嚴重;水腫的問題亦隨之而來,因著水腫,使她不到4天便入院接受「放水」的治療;有幾回,她因為身體無法排水而弄出肺積水,導致呼吸異常困難。

接受一個人的消亡,是個人生大課題,我不明白為何人們總能說出「看化了/麻木了」,亦不明白為何他們能把死生看透。有時我會想:他們所謂的看化,只不過是對 逝去的人沒有感覺而已,而不是真真正正的看透。我最多相信:時間能把一個人的傷痛沖淡。我肯定,這一輩子也無法學到莊子的胸懷。

眼看著外婆彎腰駝背的身子,緩緩的拖著腳步,從前的她早已沉沒於某個過去的片段,那個堅強而硬朗的外婆,就這樣被過去吞噬。與之同時,當我去完旅行回來,姨丈公又於睡夢中離世。死神的來訪,沒有別的見面禮,就只有一把鐮刀。

2013年9月15日 星期日

奧地利與丹麥之行 - 飛機篇

回港後,心裡總是放不下在奧地利、丹麥的日子,很想再去一回。

今篇暫不寫流浪中的經歷,反而先想寫飛機篇。

今次我坐長榮(Eva Air) 的機,這因為該公司於早前推出特價優惠。記得,連帶保險的話,我只花了港幣6701元正。而由奧地利去丹麥呢,則坐Austrian airlines 轄下的Tyrolean Airways, 這張機票也很便宜,港幣約1023元正。


先說說Eva。外界對這公司的機之評價,一向也頗為正面,而整體來說,今次的旅程也相當安全;不過,我對這公司的機有小小意見。先說它的座位:由於它 的座位較小,可能較適合亞洲人吧,故此,由泰國到奧地利那一程,真是非常擠迫;因為,由泰國回去奧地利的大多數是外國人,而坐我旁邊的也是身型健碩、魁梧 的外國男人,單是他們的手臂已佔了1.5個手柄;要是你坐在4人座位,情況必定會更為之糟。

此外,還有一件讓我感受很深的事,就是……機上洋溢著陣陣廁所傳來的芬芳。說起真是有點怕,因為由台灣到泰國,泰國到奧地利也好,或是由奧地利到泰國,泰國到台灣也好,都是這麼「芬芳」;起 初,真是有點擔心和驚懼,驚自己能否煞的住,幸運地,我們人體真是非常奧妙,因為,我們的嗅覺是會隨著時間而適應,就是這樣,不知在幾小時之後,我已聞不 到那種氣味了。

說到這裡,我又想起一件讓我非常慚愧的事 (背景:我的普通話能力極為低下,說得很難聽) ......
當一位空姐推著餐車,走到我旁邊問我選什麼餐的時候,我以一些極難聽的普通話回應她,她聽不懂,並看看我手上的書本 (一定是懷疑為何一個擁有華人樣子的人不肯說普通話/國語),我抓抓頭,樣子顯得有點傻氣,很是尷尬的對她說:「我的普通話不太好.…..」;她隨即展示了一個較為燦爛的笑容,並轉了說英語,整個尷尬的局面就被她打破了,我也因而鬆了一口氣 (回港後,我會為普通話作出最大努力的了)。

至於Tyrolean Airways呢,我就沒有什麼意見,不過,它如不少廉航一樣:安全著陸時,機上的乘客便會拍手歡呼。

《第七天》

        在維也納返港的途中,我一口氣完成余華的新作 - 《第七天》。看這本書,使我哭了幾遍,弄待那個坐在附近的婦人常常以一個好奇的目光看著我。

        看過它的書序,都知道其評價是毀譽參半,有人讚好,有人批評,說余華今次的舉法太過平淡,並失去了《兄弟》的那種精彩與誇張,從而使人感到失望。其實,作者改改他的風格,也是平常不過的事,而且,一個風格也不能永遠不變吧﹗

      這本書的內容,我覺得是以恬靜、深沉和虛無感取勝,就是這三種精神貫穿了整個故事,從中把各個角色推至最無奈的「境界」。(這是我個人的愚見)

      其實,看《七》,少不免也會想到那些老老套套的家常道理。大富人家,生前不用勞碌,死後不用張羅,要山有山,要水得水。較窮的人家,不但生時為兩餐,死後也得擔心自己的墓地能保住與否,能否從而進入安息;再窮一點,就要到死無葬身之地。

      死對人來說,是永遠的黑夜;所以,人們生時為了安慰自己,就會不惜一切為自己死後的生活張羅,務求使自己往生時能如生前一樣。我們時常看到那些往生儀式總是讓人發笑,好像書中描述超渡李月珍時,和尚們說加多一點錢便能使李氏的靈魂去美國一樣。

      死,對每個人來說也是平等。如果人真是能改變到死後的生活,我深信,死就不是如人所想般可怕了。

     書中通篇以社會問題連繫,社會制度的不公,締造各樣無稽與醜惡事叢生,更無理地出現;為到錢,人們賣身賣腎,為了掩飾某些醜事,如一孩政策、重男輕女 的問題等等,剛出生的嬰兒被視為「醫療垃圾」,並能使人大條道理地處理掉;揭露真相的,就被人「買起」,因而使之死於有預謀的意外。這就是我們的國家,我 們國家的實況。

      老套的想法說完了,我真的很想說:這本書真的好好看。它沒有大上大落的情節,但卻從每段文字中滲透出角色之間的無奈,而且更能讓人感受到當下環境的寧 靜。好像,楊飛在死後,不論去殯儀館也好,去找父親也好,途中所經的環境也是白霧彌漫、雪花飄揚、聲音模糊,而「死無葬身之地」更是「水在流淌,青草遍地…….」。而最後,我覺得最感動的是:雖然楊飛死後無墳,無法安息,但卻在第七天找到他的爸爸,並明白到自己的最終去向 - 「死無葬身之地」,但這個地方卻不如世人所想一樣可怕,而且是個恬靜的地方。亦即是說,他其實也算是得到心靈上的安息。